搜索"
迈克尔·摩尔",找到
9 部影片
电影
正片
2009
/美国
/ 纪录片
按照资本主义的理想化定义,在该社会体制下生活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的选择工作,并获得相应的报酬。但现实究竟如何?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,美国的土地上无数人因为丧失赎回权而被银行赶出家园;有的商人则与司法系统勾结兴建感化院,通过监禁犯错的少年大殓其财;还有的企业偷偷为员工投保,并待其死后赚其巨额赔偿金;而当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之际,华尔街的银行则向政府请求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济金,这笔钱的最终走向却无人得知。纪录片导演迈克·摩尔(MichaelMoore)再次拿起摄像机,试图揭穿政客和商人剥削民众、暴敛钱财的真实嘴脸……本片荣获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。
电影
正片
2007
/美国
/ 剧情片
一向作风犀利的美国纪录片导演迈克•摩尔(MichaelMoore饰)此次将矛头对准美国引以为豪的医疗保险体制,他采访了因无医保饱受伤病折磨的美国民众,揭露了美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黑幕,对美国负责药品审批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、负责监督医疗保健行业的国会议员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。通过大量个案以及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甚至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比,向观者展示了所谓完善的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弊端。本片荣获美国电影电视剪接师协会最佳纪录片剪辑奖、2008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、2007芝加哥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、2007拉斯韦加斯电影评论组织奖最佳纪录片奖、2008纽约电影评论圈奖最佳纪录片奖等,并与导演之前两部作品《克伦拜恩的保龄》、《华氏911》并称为“高调三部曲”。
电影
正片
2002
/加拿大,美国,德国
/ 纪录片
这部记录片拍摄的起因是美国哥伦比亚中学的校园枪击事件。纪录片人摩尔着眼于大屠杀的背景、环境以及公众对这个事件反应,深入到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,把枪支作为一种符号来探讨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。摩尔通过与南方公园作者MattStone、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CharltonHeston和音乐人MarilynManson等人的互动,逐步揭示出科伦拜恩大屠杀发生和美国高暴力犯罪的根源。
电影
正片
2004
/美国
/ 剧情片
一部记述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情势的纪录片。美国因何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?为何乐于卷入战争?乔治布什的政策与9•11事件的爆发有何联系?而他和本•拉登之间关系怎样演变至宿敌?片中用真实的历史场景,从某个侧面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。 除了关注美国国内,镜头也对准了伊拉克战场。厌倦了战争的美国士兵、被耻笑的伊拉克俘虏、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人民,人人都在这场战争遭受着不同的痛苦和煎熬。美军家中的善良母亲,准备去前线服役的热血青年,都对布什的政策、对伊拉克战争,开始沉重的思考。
电影
正片
2015
/美国
/ 纪录片
麦可.摩尔(迈克尔·摩尔)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,这次他要「侵占」他国,在比美国福利优渥的领土上插旗示威,藉此展开一场奇特又讽刺的文化之旅。曾拍摄《罗杰与我》、《华氏911》,多次创下美国纪录片票房最高纪录的导演麦可.摩尔最新话题之作。 本纪录片已获芝加哥、汉普顿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奖,有望角逐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纪录片提名。
电影
正片
2016
/美国
/ 纪录片
奥斯卡获奖电影制片人迈克尔·摩尔(MichaelMoore)在2016年大选前的几周内,以大胆而搞笑的单人秀深入敌对领域,深入特朗普之地的中心。2016美国总统选战正酣之际,迈克摩尔带着他的个人秀深入最支持特朗普的地区进行表演,并记录下了整个过程。摩尔之前就“警告大家特朗普有可能获胜”。早前,他就向公众宣布自己在十月份会有大动作,并且在Facebook上说自己要去俄亥俄威明顿市的一个“共和党小城”演出,“那里有25000个注册选民,却只有500个民主党人。”说到拍片的目的,他说:“我就是想问问这些选民的目的达到了没有,并且为这场有史以来最疯狂的选举做一场更加疯狂的演出。”——《VICE中国》报道
电影
HD
2004
/美国
/ 纪录片
一部记述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情势的纪录片。美国因何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?为何乐于卷入战争?乔治布什的政策与9•11事件的爆发有何联系?而他和本•拉登之间关系怎样演变至宿敌?片中用真实的历史场景,从某个...